胃病是常见病,胃酸过多是常见症状。治疗胃病的药物种类较多,并且作用机制各有不同,正确的服药时间与联合用药方法对药物疗效影响较大。因此,服用胃药有讲究。择时服用胃药要按服用时间划分。即餐前、餐中、餐后,以及餐间四个服药时间。
1. 抗酸药
本类药物多为弱碱性无机盐,如氢氧化铝、氧化镁、三硅酸镁、碳酸钙等及它们的复方制剂,主要作用为直接中和胃酸,可迅速缓解胃痛。因一定浓度的胃酸为食物在胃内进行消化作用所必需,胃病患者服用抗酸药,意在中和过多的胃酸。因而宜待胃内容物将近排空时再充分发挥药物的抗酸作用。
故餐后 1-1.5 小时及临睡前服用最佳。复方制剂和胃得乐需按规定嚼碎服用。由于抗酸药物作用时间较短暂,副作用较多,总体疗效欠理想,近年临床用量减少。
2. 抑酸药
此类药物降低胃酸的机制不是直接中和作用,而是吸收后作用于胃的泌酸细胞(壁细胞),抑制胃酸分泌。所以起效不及抗酸药物迅速,但作用时间长,副作用少,胃酸降低明显,因而疗效突出,是目前抗酸的主要药物。
(1)H2 受体阻断剂:有西咪替丁(甲氰咪胍、泰胃美)、雷尼替丁、法莫替丁、尼扎替丁等。这些药物对胃粘膜多无明显刺激性,吸收利用基本上不受胃内容物的影响,一般规定在餐后服用,但在餐前或餐时服用也无妨。
(2)质子泵抑制剂:抑酸作用更强大而持久,疗效更突出,有奥美拉唑(洛赛克、奥克)、兰索拉唑、泮托拉唑、雷贝拉唑(波利特)及埃索美拉唑(耐信)等。由于这类药物的吸收利用多受到胃内食物的干扰,故在餐前空腹状态下服用最佳。
另外,由于白天分泌的胃酸,在进餐后会被食物稀释,而夜间分泌的胃酸即直接与胃粘膜接触,起到腐蚀作用,引起胃粘膜糜烂、出血,甚至加剧病情。因此,抑制夜间胃酸分泌,对治疗溃疡病与胃粘膜糜烂出血,显得格外重要,于是临床主张抑酸药晚上顿服。
抑酸药问世后,抗酸药的应用即大幅减少,两者很少合用。有报道称抗酸药可减少法莫替丁的吸收,可降低兰索拉唑(达克普隆)及雷贝拉唑的生物利用度。